当前位置: 首 页 本科生教学 规章制度 正文

吉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规划(2016-2020年)(校发文件)

作者: 编辑:教学与师资办公室 时间:2018-11-16点击数:

根据学校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和《吉林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为推动我校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制定本科人才培养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科学谋划,行稳致远,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志高远、敢担当、基础厚、能力强、会创新、适应广”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突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以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激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活力,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人文素养、专业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协调发展。

(二)突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系统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相关因素,着力解决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问题,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培养模式、条件保障、政策制度、创新环境和质量体系等方面,推进本科教育综合改革。

(三)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从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健全创业教育体系、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保障等几个方面,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长效育人机制。

二、形势研判

(一)发展机遇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人力基础和历史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任务,高等教育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校必须抢抓机遇,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办好让党和国家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和广大师生员工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校本科教育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诸多主要矛盾。从学校外部来讲,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求与高校还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从学校内部来讲,主要表现为学科专业齐全,但高水平优势专业比重不高,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规模与结构还有待优化,专业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学科综合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尚不健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对滞后,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欠缺,保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制度尚缺乏柔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教师队伍规模大,但高水平教师显著不足,教师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健全,广大教师投入并创新教学的内在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研究性教学虽然起步,但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尚未深入,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体地位;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比例偏小,学生综合能力、创新创业素养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育人传统与文化传承有待加强;本科教育领域的国内竞争态势日益显著,本科教育的国内地位和标志性成果方面面临巨大压力。

三、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坚持育人为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主线,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形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保持和提升学校本科教育在国内高校的既有优势和良好声誉。到2020年,构建形成具有鲜明吉大特色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

(二)具体目标和任务

稳定学生总体规模,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布局结构。“十三五”期间,本科生年招生规模稳定在10,500人左右,在校本科生总数在42,000人左右,本科专业数量与结构进一步优化。构建形成科学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到2020年,超一本线50分的学生不低于85%,优异生(超一本线100分)的学生达到15%,确保本科新生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扩大本科生海外交流规模,当届本科生海外交流比例达到15%;每年支持1300个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现每届本科生参与率累计达到50%左右。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建设100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00门校级精品在线教育课程和5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100门新生研讨课、250门双语(含全英)教学课程,100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进本科生海外优质课程100门以上。建设50个高水平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中心和1个高水平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平台。

四、思路措施

(一)基本思路

1.全面促进以质量为核心内涵式发展

明确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实施新一轮本科教学工程,实施“十三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十项计划”,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突出办学特色,扩大学校本科教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2.全面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着力构建“三种环境”为主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发挥综合性大学资源优势的学科综合环境;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环境;拓展学生成长空间,实现校内外育人一体化的开放环境。

3.健全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以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为重点,创新本科教育管理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多种选择和发展的广阔空间;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公共基础教学运行模式;改革本科招生选拔机制;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

4.全面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

实施“十三五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十项计划”,即“五种类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计划”、“本科生‘创新实践人人行’计划”、“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计划”、“研究性教学与学业评价改革计划”、“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改革计划”、“本科生联合培养与海外研修计划”、“本科生海外优质课程引进计划”、“教师教学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本科教学成果。

(二)主要内容与措施

1.实施五种类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

深入探索“学术型、工程应用型、管理型、国际型和创业型”等英才教育的有效模式。以“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交叉、开放、共享的运行模式和机制。关注拔尖学生成长轨迹,进一步完善优秀学生成长档案,发挥优秀学生代表的宣传示范作用。发挥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一制三化”改革经验向全校推广辐射,带动我校本科教学的全面改革。

2.实施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质量提升计划

(1)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调整、改造、合并、撤销不适应社会需求、办学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优势与特色的专业。通过进一步调整优化,依托学科优势,拓宽培养口径,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学科交叉,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优势特色专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专业体系。

(2)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按照学科或学院大类培养,拓宽学生专业口径,扩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突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重点环节,修订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下大力气解决部分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和总学分偏高、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不足的问题,强化创新实践环节。

(3)实施新一轮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学院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其他专业的改革建设,促进专业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推动建立30个左右本科专业开展全英教学改革试点,依托部分专业系统引进海外优质课程,支持建设300门双语教学(含全英)课程;启动“十三五”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编写修订顺应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教材。

(4)实施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完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积极推进本科专业认证工作,争取累计有30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

3.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计划

实现本科实践教学的多层次整体优化,在全校范围内建成结构布局合理、师资队伍精良、管理运作高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本科公共基础、学科基础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建设50个高水平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中心,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完善共享运行机制;形成适应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效能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成高水平数字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为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提供条件支撑。

4.实施本科生“创新实践人人行”计划

健全国家、校、院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每年设立1300个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科生年均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当界参与比例提升到50%左右。拓展覆盖全校、学科交叉的三层次、立体化学科竞赛体系;强化交叉学科课外实践活动平台建设与运行;完善创新创业课外实践运行支撑体系与质量保障体系。

5.实施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计划

(1)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思想与内容融入课程大纲,融入课堂教学,融入学生头脑。实施本科生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重点建设100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完善课外培养计划,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计划,举办大学生学科竞赛,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沙龙、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2)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开展系统化创新创业实训。建设50个高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设立创业型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开办创业管理双学位教育。针对各学科大类开设创业典型案列课程,依托不同学科科研平台和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苗圃,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面对创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孵化环境和保障条件。重点扶持“成果转化型”、“互联网+产业型”、“公益创业型”等三种类型创业实践。设立学生创业专区,重点关注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双高的创业企业;聘任创业团队导师,开展创业沙龙等活动。

6.实施研究性教学与学业评价体系改革计划

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鼓励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学习、探索未知;深入开展小班制教学改革,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逐步扩大小班授课的数量和比重,探索大班教学与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建立多元化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推进考试与成绩评价改革,加强基础课程标准化题库建设。

7.实施精品在线课程建设与混合式教学改革计划

有重点地开展精品在线课程建设,建成100门以上校级精品在线课程,5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发挥吉林大学课程中心和“吉大在线学堂”的作用,推进吉林省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公共教学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扩大依托MOOC、SPOC等建立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的范围,推进混合式教学方式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8.实施本科生联合培养与海外研修计划

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方式,形成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格局。加强“2+2”、“3+1”等创新联合培养平台,建立多元化的海外学习(实习)基地,引进师资与海外师资培训相结合,广泛争取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支持,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改革。推进学院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同类专业开展实质性合作办学,通过交换学生、分阶段培养、短期研修等,提供更多学生出国、出境交流学习的机会,实现当届本科生海外交流比例达到15%。

9.实施本科生海外优质课程引进计划

充分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100门本科生优质海外课程;改进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模式,开设国际暑期学校,引用国内外一流师资,吸引更多国内外学生就读,完善“国际课程周”教学及服务机制,构建内外一体的高层次培养体系。

10.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升计划

(1)完善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教师教学培训体系。着重开展中青年教师、基础课教师和研究生助教的培训。丰富新任课教师教学研讨班、助教培训班等系列培训活动内容,开展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培训班,吉大公开课等,展示教师风采、促进教师学习与交流。

(2)建立教学改革研究促进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推进教师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推动教师专业学术水平、科研潜质向实际教学能力转化。

(3)加强资源建设,服务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建立包括“精品课程”、“微课”等一体化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网,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立系统的教师教学咨询平台,开展各类教学研讨、咨询和交流活动。

(4)促进国内外交流合作,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强与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教师培训中心的合作。建立东北地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开展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研究与协作。

11.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

着力解决学生个性化选择与教学管理制度统一性的矛盾,推进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制度环境。优化本科学分制教学管理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评估评价等多功能一体化网络管理;完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增加学生在学业年限、专业、课程、教师等方面选择的自由度;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在校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在部分学院适当放开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比重,逐步扩大学生对专业选择的自主权,满足与就业市场的有效衔接问题。

12.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提高学校本科教学的宏观决策水平。发挥各级教学委员会的对本科教学的审议、评议、监督、指导和咨询作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握方向、贡献智慧;强化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给予学院更多的自主权,发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本科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测。实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建立学院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完善校、院两级督导,发挥老专家在督教、督学和督管的作用;建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教学经验交流制度;全面及时地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进一步完善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重点加强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质量评价机制、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外部评价与反馈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4)实施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加强教师绩效考核。落实《吉林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际效益,提升教学质量评价对于改进教学效果的引导作用;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和落实有效措施,不断调动教师重视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13.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

(1)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推行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建设;制定《吉林大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建立“吉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优化德育创新示范基地工作模式,增强基地教育辐射范围,全面提升基地德育体系的创新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继续开展双十佳、自强自立大学生及优秀毕业生的评选和表彰,全面推进“求实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

(2)打造具有吉大特色的大学生文化教育体系。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形成一批具有吉大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品牌活动,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背景学生的沟通交流。挖掘和弘扬吉林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和文化精神,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主要作用。推进学生公寓文化立项活动,打造各学院特有的公寓文化品牌活动;深入开展“寝室成长计划”,探索学生公寓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工作信息化水平,完善SAIS(学生事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好“红云”社团,组织开展具有正能量和引导性的实践活动。

(3)构建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教育过程管理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离校的全程化、信息化管理,为学校招生、教学、学生管理与培养、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有效依据。健全本科生导师制度、名师班主任制度,探索实施优秀青年教师担任本科指导教师办法,建立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互助体系。完善学生学业预警制度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对学生的人生导航和学业指导。

14.探索建立公共基础教学运行模式与保障机制

根据基础教学园区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整合公共基础教学资源,建立和完善基础教学园区教学组织管理模式和各项制度,形成具有基础教学园区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保证基础教学园区教学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利用基础教学园区建设契机,改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条件,调整公共基础教学资源布局,统一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标准。优化基础教学园区人文氛围和育人环境,使学生感受综合大学多学科优势,体现综合大学浓厚的人文文化氛围。

15.改革本科招生选拔机制

完善本科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利用学科调整契机,通过扶优扶强手段,推行招生资源的竞争性配置。围绕高峰、高原和交叉学科,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积极探索高考成绩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考改革新路,为高中生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举办高中生冬、夏令营,吸引潜在优质生源。扩大以学科大类招生的专业范围,探索开展以免收学费等办法在特殊类专业招生的试点工作。利用“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机制,每年选拔500名左右优秀本科生在校攻读博士学位。加大生源大省和贫困地区的录取比例,加大对贫困地区和经济困难生源的政策支持力度,努力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16.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本科教学工程”成果

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建设工程,取得一批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提升我校本科教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继续做好国家“质量工程”项目的引导,争取在重点项目指标上有新的成绩,薄弱项目有新的突破,同时加强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和效益评估,提高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实际效益。做好新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选拔和培育工作,增强成果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扩大成果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使教学成果获奖层次和数量有新的突破。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规划顶层设计

高度重视规划中各项改革的顶层设计,对每项改革逐一论证,使改革体现综合性、创新性、提升性、继承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要注重营造改革氛围,宣传改革理念,使教学参与者从思想上转变认识,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的改革思考与实践,形成良好的改革环境,减少改革带来的不必要风险。

(二)注重部门协同创新

建立教学管理部门与其它管理部门的有效沟通、协同机制。加强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处)、团委、招生办、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注册与考试中心的沟通与联系,建立部门联系会制度,出台吉林大学人才培养工作联席会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有效的组织合力。

(三)着力建设制度体系

围绕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体制、机制和资源等因素,着力构建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围绕学科专业、学院、课程与实践教学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革成效评价体系。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网站: www.papamono.com

版权所有 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中国)有限公司|iOS/安卓通用 吉ICP备06002985号-1

Baidu
sogou